1月14日,我院神经内科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正式签署有关《急性脑梗死溶栓/评估: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真实世界等级研究》科研合作协议。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高,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已成为我国第一致死原因,严重增加社会和家庭的负担。目前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仅有超早期溶栓、血管内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获得了循证医学证据。脑梗塞急性期的治疗尤为重要,是决定患者日后肢体致残和致死率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仅在症状出现后短时间内行静脉溶栓或桥接取栓治疗才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然而,取栓治疗对人员、设备均有较高要求,实施难度大。尽管,我国缺血性卒中指南仍推荐尿激酶用于急性期溶栓治疗,然而,在大多数国家或地区,重组组织性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human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是唯一被批准于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溶栓治疗的药物。然而,rt-PA半衰期较短,需要持续静脉滴注,对纤维蛋白溶解功效有限、血管再通率不足50%,且有较高的出血转化风险,临床使用不太方便。萘替普酶(Tenecteplase,TNK)是一种经过修饰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通过增加与纤维蛋白结合的亲和力而增强对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灭活作用的抵抗力,半衰期较长且可在短时间(5-10秒)静脉推注,发挥效果更快、治疗成本更低。近年来,国外学者围绕TNK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研究趋向于TNK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不劣于rt-PA,在国内外最新指南中也有推荐。据我们所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的比例在我国仍然很低(仅约2.4%),目前尚缺乏基于真实世界的湖北省的研究数据,此研究旨在评估湖北省内急性期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情况和潜在延误原因,并进一步评估不同溶栓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近年来,我院在重点学科和科研创新能力方面积极发展,双方的合作势必将提升医院的科研水平,通过借助上级医院科研发展的优势,构建战略性、紧密型、长远性的合作关系,推动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实现医学资源、专家资源、技术设备资源和医学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这也将加快我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等方面的融合,全面提升科研和医疗服务的质量、能力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