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生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科技知识和人文素养之间保持平衡。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一步是强调:成为一名医生,不仅需要自然科学知识,也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美国著名医学家、人文主义者奥斯勒指出:作为医生,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在看病人时,应当坐下来,哪怕只是30秒钟,病人会因此而放松,更容易交流思想,至少会感到医生愿意花些时间对待他的病人。这是医生的基本哲学。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医疗不仅仅是依靠科学技术,特别是当医疗手段无法减轻所有的痛苦时,人文关怀显得非常重要。如同特鲁多博士墓志铭所写: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在追求高精尖医疗技术手段时,不能忘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在临床治疗中,医生要跳出医学的角度,站在患者角度,考虑感受一下他的痛苦,只有关心、体谅患者,才能赢得患者的理解和信任,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开展医疗工作。疾病始终在改变,新型的病毒层出不穷,进展变化远超人类想象,治疗只能解决有限的问题,需要沟通中的人文关怀去弥补。中国的医学人文要做到世界前沿、创新医院管理服务文化,就要将中西方人文、科技方面的优势,相互结合,取长补短。以中国文化为基础,进行主动创新,融合东西方哲学、科学、教育、人工智能等,对医学人文进行全新阐述和梳理,用综合手段和最佳路径提升医学人文素养。
现代人们不仅沉浸于科学技术所创造的速度和效率奇迹,更迷信科学的自我净化以及技术的自我纠错能力。这就造成了很多人认为:所有的缺陷与遗憾,均是科技效能不全的结果,并都能随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而得以解决。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了这样一种趋势:现代的人们似乎将一切生存、生命与社会问题都视为是医学问题,并认为这些问题都可以使用医学的技术干预来实现最优化。可是医学既不能治愈一切疾病,也不能治愈所有病人。人们也不要盲目相信医学的本事,对医学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当然,绝大部分医生都在追求更精湛的技术水平,试图治愈更多的疾病及病人,这也是医学的人文使命使然。所以对医疗技术的盲目信仰不仅需要认真反思与清理,更需要在医务人员的心中构建批判的意识。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 "医生应当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主义,热心、谦虚、冷静的判断……"。中国古代南齐阳泉在《物理论·论医》中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之用医,必选名姓之后,其德能仁恕博爱"。这表明"仁爱"、"达理"是"医者"的必备条件,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医者"正是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典范。中国素有"人文学术之邦"的美称,人文关怀一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内涵。中医十分重视医疗实践的伦理价值,医疗活动是以病人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把病人视为一个整体的人而不是损伤的机器,在诊断治疗过程中贯穿着对病人的尊重、关怀,主张与病人进行情感的沟通,充分体现了"医乃仁术"的基本原则。工作中结合中西医诊疗理念,针对性的根据患者情况调整治疗模式,患者往往可以获得更大的心理抚慰和疗效获益。在我科有多数慢性肝病患者,长期肝失条达,肝气上逆,社会及家庭又往往给予患者较大压力,在治疗同时纾解患者心情也成为我们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结合中医疏肝理气药物同时口服,效果较心情郁结的患者明显好得多。这是人文关怀给予的价值。
医学在发展中遇到或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医学自身是难以解释和解决的,不得不借助于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在现实工作中,不要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或许我们不能保证治好每一个病人,但可以做到好好治疗每一个病人,当医院的经济利益或规章制度与救死扶伤的责任发生冲突时;当医患关系紧张直至产生医疗纠纷时;当人们对卫生资源分配不公而提出批评时;当医学新进展给传统伦理道德带来冲击而导致新的恐慌时;医学将何去何从?人们将如何抉择?对于医院而言,技术再高明,也无法避免难以预见的医疗风险,不可能承诺超级疗效,不可能满足患者的所有要求,但我们能做到努力带给患者好的体验和感受,当然也不能忽略医护人员的理解和支持,当下的疫情环境下,大部分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有时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这时也需要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感染科 张林博)